每天吃維生素D為什麼骨質沒有比較好?
有位60多歲的阿姨,走進診間帶著爽朗的笑聲「洪醫師,好久不見啊,我是回來再做骨質檢查追蹤的」,阿姨兩年多前有在門診做了骨質密度檢查,那時檢查的結果骨質密度是-2.6(標準是-1以上,-2.5以下是骨質疏鬆),後來阿姨表示她想要用自己的方式來治療,過了兩年多,想說再做一次骨密度檢查追蹤,看看有沒有進步。後來檢查結果揭曉,噹噹噹,骨質密度是…… -2.8,阿姨很不能接受的說「我每天都是4000單位的維生素D,劑量非常高了耶,為什麼骨質還會變差呢」答案是因為,只吃高劑量維生素D,可能反而會讓骨質密度更差。
目錄
高劑量維生素D與骨質的研究
在2019年,極具權威性的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上發表了一篇研究,研究中找了311人,分成三組,一組每天吃維生素D的量是400單位,第二組4000單位,第三組10000單位,在研究剛開始的時候先做一次骨密度檢查,接著三年後再做一次骨密度檢查。
結果發現,骨密度的變化是這樣的
橈骨(手前臂的骨頭)的骨密度
400單位組:減少1.2%
4000單位組:減少2.4%
10000單位組:減少3.5%
脛骨(小腿的骨頭)的骨密度
400單位組:減少0.4%
4000單位組:減少1.0%
10000單位組:減少1.7%
這樣的結果大家不知道會不會覺得很意外,補充最多維生素D的人,骨質密度是減少最多的。
高劑量維生素D對骨質的影響
補充高劑量的維生素D的時候,在沒補充足夠鈣質的情況下,可能造成下面幾個影響
1️⃣增加骨質的流失:補充高劑量維生素D的時候,經過身體的代謝,也會增加活性維生素D的量,活性維生素D可能會增加蝕骨細胞的量以及活性,蝕骨細胞的作用增加會讓骨質流失速度增加
2️⃣減少骨質的生成:高劑量維生素D會抑制副甲狀腺素的分泌,原因包含了維生素D可能直接抑制副甲狀腺細胞分泌,也可能是因為維生素D增加胃腸道鈣質吸收的量,鈣質增加的時候會減少副甲狀腺素的分泌。上面兩個原因都可能讓副甲狀腺素的量減低,也同時減少了副甲狀腺素刺激骨質生成的這個作用
重點結論
1️⃣補充維生素D的時候,也要補充足夠的鈣質,然後搭配足夠的運動
2️⃣維生素D補充的量適當比較重要,針對骨質疏鬆患者,建議維生素D每日攝取800單位,鈣質每日攝取1000-1200毫克
洪暐傑醫師
相關內容推薦

走路不穩、經常頭暈原因是什麼?研究發現:超過3成女性都有的「骨質疏鬆」是元兇之一
您是否常因頭暈、走路不穩而困擾,卻找不到根本原因?最新的醫學研究揭開了「骨質疏鬆」與內耳平衡感之間的驚人因果關係。本文將由醫師為您深入解析多篇重量級研究,了解為何骨骼健康是維持身體平衡的關鍵。

吃水果會不會造成糖尿病?5點迷思大解密
✴️有對60多歲的阿北阿姨一同來看診,阿北本身有糖尿病,規則使用藥物治療中,阿姨是糖尿病前期,血糖有偏高但是還不需要開始用藥,今年夏天有很多好吃的水果,兩位長輩為了水果開啟了辯論模式。阿姨說「你就是水

不是只有心臟病會呼吸喘~第3大死因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
有位60多歲的阿北,緩緩走進診間後表示,希望我們幫他安排一系列的心臟檢查,阿北說他胸口悶悶喘大約已經好幾個月,甚至年了,以前是一點點悶和喘,但是最近越來越嚴重,喘得更厲害,打開了北北的健保卡雲端資料,

只測1次,是選飯前血糖還是飯後血糖比較準?
飯後血糖的重要性 ✳️有位阿姨門診提到了,最近健康檢查發現一件很奇怪的事,健康檢查的時候糖化血色素是6.1%,5.7-6.4%是糖尿病前期的階段,看到這個結果阿姨覺得很訝異,因為先生是糖尿病患,所以她

1次了解尿酸高和痛風的不同
關節痛痛加上尿酸高就是痛風嗎 有位60多歲阿北三高慢性病,長期看診拿藥控制,有天在看完診之後,阿北站起來一半又坐了下來「對了,醫生,我想要問一下,我手指好幾個關節痛痛的凸凸的,我這是痛風嗎」看著阿北的

揭密減重大對決:168間歇性斷食vs傳統熱量控制
❇️有位22歲的年輕女生,看診的主要原因是希望能夠減重,小姐其實體重並不算超重,身高是165公分,體重是64公分,BMI算起來是23.5 kg/m2。我先詢問了她目前有試過什麼方法控制體重,她提到了自

吸菸與吸二手菸不該錯過的3種疫苗
吸菸究竟可不可以對抗新冠病毒 ❇️最近過完年之後,各種感冒、拉肚子很多感染狀況都跑出來,門診有位阿姨指著先生說「他一年到頭都在感冒,抵抗力有夠差的,是不是因為他吸菸啊?」接著就要北北流感疫苗打一打,之

左眼跳財,右眼跳災?!眼皮跳的5點需就醫徵兆
❇️有位70多歲的阿姨來看診,阿姨說「這眼皮一陣一陣的跳,已經跳了兩天了,覺得有點緊張,因為是右眼在跳,左眼跳財右眼跳災,如果不趕快治療好,怕帶來一些不好的事。」聽到阿姨看診的原因,一開始以為是眼皮跳

久坐造成血壓高?每天少坐30分就能降血壓!
有位70多歲的北北,因為高血壓長期在門診拿藥以及追蹤,看到北北最近的血壓紀錄比之前還要高一些,先前都大概是120-130/70-80mmHg,最近是130-140/80-90mmHg,雖然還不需要馬上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