曬太陽與維生素D

曬錯太陽就不會有維生素D~分析3種紫外線的差別

太陽下的秘密—維生素D缺乏

針對骨質疏鬆症的病患,一般建議需要每日補充800單位的維生素D與1000至1200毫克的鈣質,而維生素D的來源,許多人會表示自己每日都會曬太陽,應該很足夠,但抽血後卻發現,維生素D的標準數值是要30 ng/mL以上,20 ng/mL以下是缺乏很多,自己抽血結果卻只有不到20 ng/mL,這時候大家都會十分震驚,但事實是,對於台灣民眾血液維生素D濃度的研究結果發現,維生素D不足(小於30 ng/mL)的比例高達90%以上,意思是大部分的人維生素D都不夠,因此讓人好奇的是,在熱帶與亞熱帶地區,日照應該十分足夠的台灣,為什麼維生素D還是普遍不足呢?

曬太陽卻無法有維生素D的原因

        然而大家知道曬太陽與維生素D的學問後,經常會遇到的有一個盲點,「如果紫外線這麼容易被擋住,曬不出維生素D,但是為什麼自己還是被曬黑了呢」,大家可以回過頭看一下上一段的文章,內容都是提到紫外線「B」,紫外線是有分的,常聽到的紫外線包含紫外線A、紫外線B、紫外線C,彼此間的差別是波長,波長越長穿透的能力越強,紫外線A的波長最長,紫外線B第二,紫外線C第三,因此波長最短的紫外線C,生活中幾乎都被臭氧層完全吸收阻隔,而紫外線B在大氣中也是大部分會被阻隔,能接觸到地表的大約只有2%,在夏天或中午時能接觸到地表的比例才會比較高一些,至於紫外線A穿透能力最強,98%能到達地表,還能穿透玻璃、塑膠以及表層的皮膚,直接到皮膚深處的真皮層,因此紫外線A會曬黑、曬傷甚至曬出皮膚癌,所以結論就是,會產生維生素D的紫外線B被擋住,而紫外線A仍然曬到皮膚的時候,就會出現曬黑卻不會有維生素D的情況了。

        曬太陽會補充維生素D的觀念是,陽光中的紫外線接觸到皮膚時,身體會轉換生成維生素D,在日照充足的地區,大約曬10至15分鐘,將四肢露出曝曬,即會有足夠的維生素D,而在曬的時候須避免擦防曬乳。上述的觀念看似簡單,許多人回想自己的生活,也似乎符合上面的狀況,但卻仍然維生素D不足的情況,原因是因為「曬不對」,陽光中會讓皮膚轉化出維生素D的是紫外線B,而紫外線B很容易被阻隔掉,像是空氣中的汙染、懸浮微粒等等,都會擋掉紫外線B,同時若是在早晨還是黃昏的時間點,紫外線B也容易被大氣層折射或阻隔掉;另一方面,窗戶、玻璃也會阻隔掉紫外線B,意思是上下班時間開著車曬太陽、或是工作辦公的位置是在窗邊會曬到太陽的地方,這樣的情況都是無效的曬,不會讓身體產生維生素D,如果有抹防曬乳、撐傘、穿外套等情況,也都會直接阻隔掉紫外線B喔。

分享這篇文章
快速留言

相關內容推薦

跌倒骨折

骨折那刻才發現原來有骨質疏鬆

由於骨質疏鬆症常常是沒有症狀,等到不小心跌倒就出現骨折的時候,才知道原來自己有骨質疏鬆。對於骨質疏鬆預防需要從生活中開始做起,洪暐傑醫師與照護線上團隊合作,共同合作拍攝的骨質疏鬆症影片,與大家一同分享

閱讀更多 »
維生素D與失智

3分鐘看懂吃維生素D到底會不會失智症

維生素D恐增加失智 「維生素D是雙面刃?國衛院發現老年人長期服用維生素D3恐增加失智症風險」—衛生福利部網站焦點新聞 2022.8.30 有關於2022年8月,有個健康議題的重磅級熱門話題,國衛院發表

閱讀更多 »
1個測試分辨下背痛是不是結石造成的

1個測試分辨腰痛或下背痛是不是結石造成

❇️ 有位60多歲的北北,左手扶著腰慢慢地走進了診間,北北說兩天前左邊的腰突然大痛,想說是不是腎臟結石造成腰痛,詳細問了一下症狀與測試後,告訴了北北,這個腰痛比較不像是腎結石造成的,究竟怎麼區分是不是

閱讀更多 »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返回頂端